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刚重生,差点又醉死 > 第69章 唐妈妈过生日(一)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69章 唐妈妈过生日(一)

正月十七是唐妈妈的生日,唐妈妈是1940年生人,今年50岁。

以往她没过过生日,大姐唐艳红没出嫁的时候,是那个年代,不能过。

等时代好了,唐建军又在读书,工作没两年后又胡混,一家人哪有心思过生日,再说请客啥的是一笔不菲的花销。

大姐出嫁后也是每年初三回来的时候顺便就把礼物给了。

所以老妈的生日一直没啥仪式感。

今年,唐建军在年前就在谋划,准备给唐妈妈操办下,摆上几桌热闹热闹。

今天是正月十五,过大年,粪斗哥已经出院了,医院也没法待,他的心脏受不了。

大街上人山人海,勤粪斗和唐建军一起在综合市场买东西,牛肉,羊肉,蹄筋,水果,瓜子,花生,糖果等。

有的就买走,没有的就交定钱,安顿好十六要东西,务必到位,价都没砍。

最主要的是去电影院预定了五部电影,分别是《险恶江湖逍遥剑》《老少爷们上法场》《开国大典》《五台山奇情》和《女子别动队》,要求十七上午11点就到他家,循环播放,掏了270块钱。

为此,他还买了几捆花胶布,准备在土坝上搭个棚,再围一圈,一是遮光,二是遮风雨。

一番采购,秦奋斗开着张静留在赤城的桑塔纳,装着满满一车东西到了厂子里。

别问,问就是斗哥在琼岛学会的,唐建军一直就会,两人在琼岛办了驾驶执照。

竹制品厂初八已经开工了,王忠勇,梅四坨子等也已经上岗。

秦奋斗招呼王忠勇,梅四坨子和王忠勇他两个弟弟一起搬东西。

几人把东西卸下来后,唐建军把花胶布绑摩托车上,拖着往家走,剩余哥几个或背背篓,或挑箩筐的帮着往家搬东西。

唐妈妈看着大家搬这么多东西,一开始还纳闷。

后来得知跟自己过寿,嘴上不断说着办啥寿席,尽浪费钱。

一边又笑得合不拢嘴,跑上跑下的脚步都轻盈了许多。

招呼着众人往堂屋里放东西。

没多久,三叔一家到了,会同秦奋斗哥几个去周边几户人家借锅碗瓢盆,桌椅板凳。

大家自然就知道唐会计家要办席面,各家女主人或者新媳妇纷纷过来帮忙洗洗刷刷。

下午,赵大厨胖乎乎的身影出现在了荔枝树那里,背着满满一背篓做菜的工具,大汗淋漓。

他歇了一会,把吃杀猪饭支起的两个临时大灶收拾出来,又去三叔家搬来两口大锅架上。

今天陆续有人来帮忙,要准备几桌饭菜。

那时候就是这样,农村做席面,周边的人家只要不是有矛盾的,都会来帮忙。

主家也会去各家各户借东西,每家的桌子板凳,锅盆碗盏都会用不同颜色的油漆打上标记,这是一抹特殊的乡愁。

大家一起嘻嘻哈哈,热热闹闹的准备东西,欢声笑语能传两座山,满是人情味和烟火气。

不像现在,有啥事找到一条龙的,几台移动餐车把做席需要的东西和工人都带了过来。

主家只负责给钱,其他的,就剩下招呼提前过来的宾客打牌玩耍了。

那几个带轮子的铁架子带来了美味和方便,也带走了一方乡土最纯真的情感。

不多时,大姐一家到了,姐夫挑着两个大箩筐,各装着一坛50斤重的酒,也是汗流浃背。

下午,几个男的去砍竹子,搭棚子,没两个小时,一个密封的花胶布棚子就做好了。

唐老爹大气的说,这几卷花胶布谁家有事都可以来拿去用,也是惹得大家纷纷夸阔气。

这时候的花胶布还很贵,要8毛钱一米,唐建军买的几捆加起来有上百米了。

大家吃过晚饭,各自早早休息了。

第二天一早,赵大厨带着另一名炫耀雪茄的厨子来了,不一会秦奋斗一家,王忠勇一家,三叔家,隔壁王老幺家,苟家和其他的村民陆续也到了。

今天的事比较多,唐建军开的菜单硬得硌牙。

除了准备九大碗,以蒸菜为主,包括龙眼肉、粉蒸排骨、蒸肘子、夹沙肉、梅菜扣肉、蒸整鸡、墩子、糯米饭、食汇九个蒸菜。

热菜还有糖醋鱼,红烧蹄筋,鱼香肉丝,回锅肉,蒜焖肚条,清炖羊肉,两个炒蔬菜。

汤菜有石斛老鸭汤,水煮老南瓜(食汇也是冒汤的菜)

凉菜有酱牛肉,红油猪耳朵,油炸花生,油爆虾片。

还有一个6寸的生日蛋糕(这是唐建军的创新,那时候在赤城还没兴起。)和一盘水果。

算下来桌子上要摆25个盘碟。

相当阔气。

早饭过后,几个男的去王老幺家牵猪,要杀两头,另外一帮人负责杀鸡宰鸭,杀鱼啥的。

还有几个厂里的壮劳力负责上山伐干树,劈柴火。

女人们负责摘菜,清洗蒸笼,良姜叶,锅碗瓢盆等

王忠勇的幺儿负责带袁国兵和大毛,唐建军在腰楼上取蒸笼的时候隐约听见他在教几个小子唱歌还是在说顺口溜。

“小螺号瞎寄吧吹,海鸥听了瞎他妈飞”

“一队的鸡,二队的鹅,三队的姑娘会打锣,四队机器响,五队屁股痒,六队的鸡儿非常短……”

因为太吵,唐建军也没听仔细,又在忙,就没管了。

他没想到,大毛学会了,还去琼岛教会了一幼儿园的小朋友,等老师好不容易找到会云贵方言的人把这些话全部理解后。

二十来岁的小姑娘气得奈奈痛,两个都痛,眼泪汪汪的找唐建军去说一二三。

反正帮忙的人就没闲下来的。

唐建军也大气,请村支书王邦国做总管,直接拍给他20条朝阳桥香烟,200张毛巾,帮忙的,不管男女,一人一包烟一条毛巾。

这大手笔算是在赤城开了先河。

四五桌人忙到晚上9点过才把所有的食材准备妥当,只等明天上笼屉蒸,下锅炒就行了。

正月十七,正日子。

赵大厨和雪茄厨子一人负责外面两口锅,蒸菜和炒大菜,一人负责唐建军家厨房的两口锅,炒素菜和拌凉菜。

至于汤,是在外面临时大灶旁的三个煤巴回风炉上,用锑锅煨着。

土坝里摆着10张桌子,一轮吃十桌,唐建军准备了4轮的食材。

上午10点过,蒸笼已经上汽了,煨的汤已经飘香了。

临时大灶旁围着一圈孩子,闻着味道不断咽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