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之最逍遥太子 > 第102章 不值当,真的不值当。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02章 不值当,真的不值当。

关于朱厚照纳妃不合规矩的奏章堆积如山,都被弘治皇帝搁置未发。

朱厚照一一阅览这些奏章,发现有六个人对钱梦竹出言不逊。

他们以钱梦竹的出身为由进行指责,甚至有人说钱梦竹勾引太子只是为了贪图太子妃的地位。

朱厚照反驳道,那些都是无稽之谈,他与钱梦竹订婚时,她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太子的身份。

事实上,是钱梦竹贪恋他的身体。

这些官员若只是质疑我纳太子妃的合法性,我可以忍受。

但你们对钱梦竹的人身攻击,就是你们的过错。

朱厚照将这六个人的奏章递给萧敬。

萧敬与朱厚照心有灵犀,无需言语,

只需一个眼神,萧敬就能明白朱厚照的意图。

两天后,萧敬彻底调查了这六个人。

一份名单递交到朱厚照手中。

【刑部主事刘清,审理案件时偏袒同乡,证据确凿。】

【户部给事中任成仁,品行不端,频繁涉足青楼,证据确凿。】

【礼部员外郎郝成周,受贿,证据确凿。】

【礼部主事于献之子行凶伤人,被举报后以权势威胁受害者撤诉。】

【礼部主事周绍元,无不良记录。】

【都察院监察御史管维,无不良记录。】

这些人经不起深查,四个人都有问题。

朱厚照决定予以反击。

他将前三位的资料和证据交予刘瑾,转交给焦芳。

焦芳收到信息后,立即指示门生起草奏章弹劾他们。

虽然焦芳在读书人中的名声不佳,但在朝廷中作为有影响力的官员,他拥有一群追随者。

焦芳特别擅长拉拢党羽,并且在这方面玩得炉火纯青。

他痛恨南方人,每当驱逐一个南方人,他便感到喜悦。

即便讨论古人,他也会贬低南方人,推崇北方人。

他还绘制了一幅《南人不可为相图》。

因此,焦芳在北方人的圈子中颇受欢迎。

对于礼部主事于献,指控他定罪不易,而且即使成功弹劾,顶多也只是罚款了事。

朱厚照将于献儿子伤人的资料送至报社。

唐伯虎刚去天津,不在京城。

祝枝山见有机能在太子面前展现自己,亲自撰写文章揭露此事。

《震惊!户部高官纵容子行凶,受害人被迫和解,公义何在?》

次日,《大明万年报》头版头条刊发了这篇文章。

文章一出,民众的情绪瞬间被点燃。

一时之间,于献成为众矢之的,愤怒的民众打听到了他的住址,向他的门口泼粪。

等于献出门时,遭到人群扔烂菜叶和鸡蛋的侮辱。

于献随后数日提交了辞职信,趁夜收拾行囊回到了故乡。

朝廷官员深刻体验到报纸的威力。

于献不过是稍微利用了职权,保护了自己的儿子。

至于这样大动干戈吗?

太子这是杀身还要诛心啊。

相较于礼部主事于献,刑部主事刘清,户部给事中任成仁,以及礼部员外郎郝成周,他们三人的情况稍好一些。

证据确凿,该降职的降职,该惩罚的惩罚。

后来人们发现这几位都曾联名上书诋毁太子纳妃,且言辞激烈,涉及到对太子妃的人身攻击。

众人这才明白,原来太子跟弘治一样,都是爱妻如命。

而且太子还算理智,只针对那些攻击太子妃的人,并未扩大打击范围,报复的也只是那些自身有污点的官员,谁让他们自己屁股不干净呢。

礼部主事周绍元,都察院监察御史管维,这两人品行端正,没有不良记录,太子也没找他们的茬。

太子纳妃本就不是动摇国本的大事,况且现在明显得不偿失,风险过高。

于是大家都不愿再插手此事。

然而礼部咽不下这口气。

太子纳妃违背礼法,这正是礼部应当干预的职责。

若礼部对此视而不见,原本就弱势的礼部岂不是更丢脸?

何况郝成周被贬职,于献被迫辞职,礼部如果就这样算了,以后还如何立足?

礼部主事周绍元再次上书弹劾,不仅言辞更为激烈,更是直接将矛头对准了太子。

指责太子滥用报纸,对朝廷官员进行打击报复,行为不符合明君的典范。

反正我自身正直,不怕影子歪,太子你能奈我何?

此时吏部左侍郎焦芳挺身而出。

他赞扬周绍元两袖清风,廉洁公正,刚直不阿,是个难得的人才。

这样的人才在礼部担任主事简直是大材小用。

普安知州的职位正好空缺,焦芳提议让周绍元出任普安知州。

普安近来颇有名气。

为何这样说?

因为普安位于贵州,明朝的最南端,许多人甚至不知道这个地方。

目前那里几乎是一片荒芜之地。

朝廷在那里统治力微弱,

只能与当地的土司共同治理。

说是共同治理,实际上是土司自治。

普安之所以近期出名,是因为当地土司发动叛乱,普安洲的知州被土司杀害,这才导致知州职位空缺。

周绍元心中有一万个脏话不知该不该说。

他在朝廷中枢任职,前途无量,只要不犯大错,退休时成为侍郎并非难事。

周绍元是个胸怀壮志之人,他的志向在于入阁为相。

礼部主事乃正六品之职,一般而言,中枢官员外放晋升至三品才算是平调,且需两地条件相当。

知州职位为从五品,仅提升一级,而普安之地,却是穷困险恶。

前任知州刚被土司杀害,竟要我去那里接任?

越是糟糕的情况,周绍元越难以推辞。

外放晋升三品是普遍共识,并非朝廷明文规定,他也不能因此拒绝,况且表面上还晋升了一级。

普安州如今困境重重,又缺少知州,无人愿去,周绍元若拒绝,岂不显得临阵退缩。

周绍元勉强答应上任,内心却祈求弘治皇帝不要批准。

弘治似乎并未听见周绍元的祈求,批准的诏书很快下达,周绍元顿时眼前一黑,昏厥过去。

弘治其实也在犹豫,这样做是否过于纵容太子。

但想到太子种植的土豆,以及他对朝廷的捐献。

罢了,反正太子有如此大功,也无甚可赏赐,这次就随他吧。

都察院监察御史管维留了个心眼,已写好弹劾太子的奏章,却未上呈。

他想看看周绍元奏请后,太子的反应会如何。

得知周绍元被派往普安担任知州,管维连忙销毁了奏章。

不值得,真的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