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之最逍遥太子 > 第78章 白莲教的困扰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四通客栈内,韩通正忙碌地招呼着顾客。

一名小二悄悄走到他耳边低语了几句。

韩通不动声色地点点头,与客人闲聊几句后,借口有事要处理,向客人道歉,返回了后堂。

韩通刚与金四见过面不久,如果不是紧急之事,金四不会来找他。

还是那个熟悉的房间,金四没多啰嗦,直接将一卷纸递给韩通。

韩通展开羊皮纸,其上布满了错综复杂的密码和符号,常人难以解读,就连韩通也需要借助特定的解码手册才能解析。

签名处的印记,他一眼就辨认出那是白莲教圣女的独有标志。

一桩趣事,自从白莲教发现铅笔能书写微小文字后,他们便率先采纳了这一工具。

这封密函正是以铅笔书写而成。

“这是圣女的密信。

韩通将这个新发现告知金四,尽管平日里他们常常斗嘴,但处理正事时,两人都十分认真。

韩通在床板下开启了一个隐藏的隔间,从中取出一本册子,对照纸条开始解读信中的秘密。

即便正值白天,金四依然点燃了烛火——这是白莲教的规矩,以防意外发生时迅速销毁证据。

刚译出第一段,韩通的眉头便紧锁起来。

约莫一刻钟后,密信已被完全解读。

金四接过韩通译好的信,仔细阅读。

【唐芊芊假扮宫女失败,行刺暴露,已身亡。

我以身犯险,留在宫中,将行刺之罪嫁祸于朱拱栩。

通知总部伪造我的身份——我和师父蒙宁王府相救,师父不幸牺牲,为报师恩,我助宁王守护朱拱栩于上京。

信的内容并不多,韩通见金四读毕,问道:“你有什么见解?”

金四答道:“唐岚儿绝不简单,我的线人曾在西山偶遇她,据说还有侍女随行,我以为那侍女是唐芊芊,没想到唐芊芊竟然死了。

此事交由坛主裁决吧。

说完,金四不待耽误,带着唐岚儿的密信和韩通的译文,去找坛主。

离别之际,金四提醒:“做好准备,今晚坛主可能要召见我们。

韩通点头示意明白。

夜晚,

在北坛的秘密据点,

“你对唐芊芊是如何交代的?”

坛主望着十三娘,语气平静地问。

十三娘尚不知密信一事,

思虑片刻,如实回答:“我吩咐唐芊芊,若有契机,可替代唐岚儿的位置。

若情况危急,可刺杀朱厚照,使功绩归于北宗。

韩通和金四交换了个眼神,

谜团揭晓了。

他们曾怀疑是唐岚儿设计害死了唐芊芊,毕竟北坛强行将唐芊芊送入,唐岚儿可能伺机报复。

现在看来,是唐芊芊急于求成,欲将功绩据为北坛,却不料反误了大事。

唐岚儿的信中虽未详述,只提及“苦肉计”,但二人凭想象推测,唐岚儿为了留在宫中,必定费尽心机。

坛主唤十三娘近前,出示了密信的前半部分。

十三娘看过之后失声惊呼:“不可能,唐芊芊绝不会如此急躁,她不会这么愚蠢的。

坛主一脚踹向十三娘,

十三娘口吐鲜血,

\"你擅自行动,若非尚有些用处,我定不容你存活。

\"

十三妹深知辩解无益,只能答道:\"感谢坛主手下留情。

\"

在这些人眼中,唐岚儿本应安稳陪在朱厚照左右,如今因十三妹的多言与唐芊芊的愚笨,险些让唐岚儿的潜伏计划化为泡影。

他们均以为朱厚照对唐岚儿情有独钟,毕竟他曾愿以二十万两换取。

谁料朱厚照竟拒绝对唐岚儿的交换,随之而来的是一连串令人费解的变故。

当前最大的难题是,这暗杀的罪名已推给宁王,朝廷必定对宁王起疑,未知又会生出何种风波。

唐芊芊之死不足挂齿,但如何向总坛解释这次的失误?总坛知晓后,又该如何面对宁王?

坛主心乱如麻,思来想去,还是如实禀报为妙,此事难以隐瞒,让总坛去忧虑吧。

实则他们未曾料到,朱厚照遭刺后并未声张此事,只因惧怕弘治不允许他离宫。

他们以为宁王的谋反之事保密至极,殊不知朱厚照穿越第一天便已知晓。

朱厚照同样害怕朝廷打草惊蛇,宁王若不再谋反,留下一颗不定时炸弹,倒不如顺其自然,待他自行引爆,反正早爆早解脱。

白莲教教主获知此事后,怒不可遏,如此良机,本是轻而易举的任务,却因北坛急功近利,险些搞砸。

然而,关于宁王暴露的消息,教主选择秘而不宣。

宁王虽日日口称要谋反,实则志大才疏,得知真相恐吓破胆,万一他奏明神愿,岂非出卖了唐岚儿?

或许朝廷会施加压力,反而能催促宁王加速谋反之举。

白莲教通知宁王府伪造唐岚儿的身份,未提及这次的过失。

宁王浑然不知自己已背上黑锅,朝廷也未察觉太子遇刺,双方各自行动。

唯有白莲教徒费尽心力。

始作俑者唐岚儿还在忧虑,怕教中追查唐芊芊的行踪。

原本只想抹黑唐芊芊,却不经意间让教众深信唐芊芊的行踪可疑。

但唐岚儿明白,只要她能留在太子身边,自身便有价值。

只要坚持己言,不改口,便无大碍。

此刻,唐岚儿有更令她头疼的事。

唐岚儿坐在窗沿,透过窗格注视着窗外的菜园,思索是否要毁掉土豆和玉米。

若未发现玉米和土豆,便不会有这些烦恼。

她开始后悔来到太子身边做卧底。

都怪太子。

太子为何要带上她赠的念珠?

太子为何要说愿以二十万两换她?

若他不做这些,不说这些,她就不会来当卧底。

真是匪夷所思的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