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之最逍遥太子 > 第19章 一心两用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陛下,虽太子今日未在炼丹,但我观其沉溺于这些雕虫小技,实非明君之姿。”

回到乾清宫,刘大夏仍然批评太子的不当之处。

“刘大人所言极是,朕已责成太子研读《礼记》作为教训。今日太子冒犯了大人,朕在此代为道歉,太子年幼,请大人勿要介怀。”

“确实,太子如今已较以往勤奋,时雍无需过于严厉,今日是我不明真相,错怪了太子。”

见刘大夏依旧怒气未消,李东阳也出言相劝。

刘大夏欲再言,见李东阳示意,只好把责备太子的话咽下,转而与弘治讨论边疆之事。

商议完毕,李东阳和刘大夏一同离开了乾清宫。

“宾之,为何刚才不让我说完,太子如此放纵,将来如何担当大任,只会成为昏君。”

刘大夏依旧愤愤不平,此事因李东阳而起,到最后他却成了和事佬。

“时雍兄误会了,适才陛下看似平静,实则心中已有不满。况且今日时雍兄确实冲动了些,未给太子留余地,如此对时雍也不利。”

“哼,忠言往往逆耳,我刘大夏一心为国为民,无所畏惧,只是陛下只有一个皇子......”

“时雍慎言!我们身处朝廷中枢,言语不可如谏官般肆意。”

见刘大夏口无遮拦,李东阳连忙阻止,有些话不能随便说,他们身为朝廷重臣,更应谨慎。

更何况弘治只有一个皇子,让他再生一个也来不及,弘治的身体状况还不如刘大夏,此事就不要再提了。

引导太子的事,还需从长计议。

刘大夏与李东阳离去后,弘治批阅奏折时总是心神不宁。太子尚未得到朝廷的普遍认同,他怎能安心将这大明江山交付到太子手中呢?

“哎……”

弘治一声长叹,身边的太监最懂得揣摩圣意,见皇上情绪低落,皆屏息静气,不敢出声。

皇上的宽厚仁爱是对大臣们而言的,对待家仆,他的耐心就没那么多了。

“李荣,你觉得太子如何?”

李荣今日陪同弘治去了东宫,目睹了一切,自然知晓皇上此刻正因太子之事忧虑。

“太子聪明伶俐,人中翘楚,假以时日必能……”

“罢了,无需多言,启程去东宫。”

李荣心中憋闷,却不敢多说,连忙伺候弘治前往东宫。

朱厚照桌前摊开着一本《礼记》,手里握着一支新削的木铅笔。

刘瑾看着郁郁寡欢的太子,想说些话让太子开心。

“刘大夏那个老头子真是无礼透顶,待老奴日后找他的茬,定要给他点颜色瞧瞧。”

“得了,你闭嘴吧,刘大夏砸东西时你怎么没站出来。”

“那……那……刘大夏是三朝元老……”

刘瑾尴尬地不知如何回应,此时的他还未成为九千岁,在刘大夏面前只是个小角色,不敢轻易挑衅。

不仅是刘大夏,后来听说李东阳曾来过东宫又离开,恐怕是李东阳告的密,他意识到之前从李东阳那里得到的浪值并非好事。

两人交谈之际,李荣走进来,随后弘治也踏入房间。

朱厚照不情愿地缓缓起身,尽管心中有气,也得向父皇行礼。

“罢了,不必多礼,还在为刘大夏生气?”

朱厚照听见免礼,索性就不再行礼。

“孩儿对刘大夏有什么气,反正他也是咱家的雇工。”

雇工?弘治联想到佃农,不禁微微一笑,将朝中重臣比喻为家中的佃农,这太子的确幽默。

“那你是在生朕的气?”

“孩儿不敢,只是希望下次孩儿询问父皇是否相信孩儿时,父皇能爽快答应。”

弘治听到朱厚照略带怨气的话语,不禁大笑起来。

“还说不敢,你这分明是对朕满腹怨气。”

“我不在意那些顽固老臣的看法,只要父皇信任我就好。”

弘治听到太子的话语,内心有些愧疚,今天刘大夏在东宫大闹一场,亏得太子如此信任他,而他却没有为太子辩护。

“刘大夏毕竟德高望重,况且……”

“儿臣明白,他们还需为朱家效力,孩儿不会跟他计较。”

弘治的言语被打断,但他并不介意,太子能说出这样的话,已比以往进步许多。

“父皇您在这边安坐,孩儿为您画一幅画。”

弘治微微惊讶,太子确实在东宫受过绘画启蒙,但也仅限于基础,未曾听闻他对绘画有何特别的兴趣。

然而太子要亲自为自己作画,无疑是想表明今日之事已放下,不愿再提。

弘治见太子握着一支削尖的木笔,举起在眼前比划几下,随即在画架上沙沙地挥洒开来。

\"曲礼云:无有不敬,静思其深,言辞沉稳。此乃安民之道!

傲慢不可滋长,欲望不可纵容,志向不可自满,欢乐不可过度。

贤人虽亲近却心怀敬畏......\"

弘治满面震惊,太子一边绘画,一边背诵《礼记》,一字不差。

《礼记》洋洋洒洒数十万字,以往让太子背诵,无异于折磨他,今日弘治只是随口一提,未料太子竟真能背诵,不知何时起,太子已潜心研读《礼记》。

朱厚照时而抬头望向弘治,手上的画笔从未停歇,口中诵读的速度渐增,每个字依旧清晰有力。

弘治听得愈发欣喜,再有人言太子顽劣不学,他便拿《礼记》之事反驳,更别提四书五经了。

太子一心二用,边画边诵,令在场众人无不惊讶,太子竟有如此深藏不露的才情。

刘瑾在一旁替朱厚照削铅笔,起初还担忧他会画出拙劣的漫画,但看着画作逐渐成形,才知与自己所想大相径庭。

刘瑾手中的削笔刀,越看越觉得眼熟。

\"天哪,这不是太子当初栽赃我行刺的那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