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怎么会……怎么会这么快……”

太子爷双手颤抖,眼泪瞬间滑落下来。

其实朱瞻基的家书寄回来,太子爷就已经有了心理准备。

可真到了这一日,却还是无法接受。

“你爷说了什么没有?”

太子爷停了好一会儿,才算平复心情。

朱瞻基坐在下首,声音沙哑而疲惫。

“爷爷临走前,传杨士奇在身边。原本有些犹豫的态度,在听到杨士奇说您身体健康,约还有十年之数时,爷爷突然像放下了什么似的。没再说什么了。”

朱瞻基顿了顿,又道:“杨士奇说,爷爷先前一直在担忧汉王会出幺蛾子,怕我压不住他。”

太子爷听完后,沉默良久,叹了口气。

“若非我身子好转,你爷爷怕是要改立老二了。”

朱瞻基低声道:“所以,爹,你从明天开始,就要准备登基了,昭告天下。”

太子爷似被惊到了。

沉默了半晌才开口:“他……真的驾崩了?”

“四天了。”

朱瞻基脱口而出。

自从爷爷走后,他每一分每一秒都像度日如年。

自是记得清清楚楚。

“你自己一个人,是绝计跑不了那么远的。都有谁帮你?”

太子爷问的声音很轻。

朱瞻基不假思索的回答:“杨士奇,于谦和樊忠。以及一百七十名死士。”

足够了。

太子爷心下盘算了一番,还未来得及开口。

朱瞻基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包裹,递到了他眼前。

“爹,这是爷爷生前留给你的。”

朱瞻基顿了顿,看着太子爷道:“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太子爷心下一紧,缓慢的接了过来。

里面赫然就是皇上从建文帝手里得到的传国玉玺。

太子爷看着玉玺,眼底闪过一丝决绝。

“这件事,绝非一道圣旨就能办成的。你可有想法?”

这语气,朱瞻基一听就知道,太子爷是在考他。

当即便回答:“我又调了十万的备倭军出关,拱卫老营。到时候宣二叔、三叔听旨。告诉他们爷爷的事,直接把他们押赴回来。”

太子爷满意的点了点头。

又提点了一番,该如何驾驭军队,如何能够安抚人心。

朱瞻基一一听从。

太子爷叮嘱完后,眼神都变的凌厉起来。

“行了,你一路奔波也辛苦了,歇息去吧。”

“爹……”

朱瞻基有些不放心,想要亲眼看着太子爷登基。

太子爷却霸气的拍了拍他肩膀:“若是连这种小事我都做不了,又有什么资格登基?去吧,休息去吧。”

自己登基后,儿子还要马不停蹄的回草原。

不休息不成。

“好。”

朱瞻基觉得很有道理,点头离开了。

胡善祥一直等在外面,未曾离开。

朱瞻基出来后,上前拉住她的手搓了搓。

“冷吗?”

胡善祥摇了摇头:“如今天气渐热,即便是夜里也不冷,刚刚好。”

“那就好。”

朱瞻基又装作小太监,跟着胡善祥回到了她的宫殿。

进了门,胡善祥帮朱瞻基卸去了伪装。

朱瞻基盯着镜子里的自己左看右看,忍不住感慨:“你这手艺,真是绝了。就跟话本里的易容术似的。”

胡善祥挑了挑眉:“那是自然。”

朱瞻基看着镜中憔悴的自己,复又叹了口气。

将胡善祥拉到了怀里蹭了蹭,吐露了一点心声:“善祥,你说,爹和我联手,压得住二叔三叔他们吗?”

胡善祥挑了挑眉,十分笃定:“压得住。”

朱瞻基此时却跟杠精转世一样:“那压不住怎么办?”

胡善祥歪头看他:“压不住,那就听天由命。反正一家人,总是要一起的。”

朱瞻基抱着她的手紧了紧,心里说不出的感动。

“是啊,一家人总是要在一起的。”

朱瞻基在胡善祥的安抚下,昏昏沉沉的睡了过去。

等朱瞻基醒来时,太子爷已经都准备好了。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朱瞻基看着太子爷的装扮,直接笑了。

“我爹就是威武。”

太子爷白了他一眼:“别贫嘴了,该下的旨意都下好了,你拿着去吧。”

“是。”

朱瞻基拱了拱手,现在时间不等人。

反正早点下圣旨,还是晚点下圣旨,都没什么分别。

传国玉玺一用上,谁知道这是什么时候写的?

朱瞻基拿了朱高炽给他的几道圣旨,又对朱高炽低声道:“爹,我走了。”

朱高炽看着自己这个好大儿,用力的拍了拍他的肩膀。

“走吧,儿啊,你放心。”

你放心三个字,听起来轻飘飘的,却蕴含着他的承诺。

朱瞻基临走前,又看了看胡善祥。

用力抱住了她:“如果我一去回不来,你就……”

“不会的。”

胡善祥没等他把话说完,就捂住了他的嘴。

“不会这样的。”

胡善祥定定的看着他:“我相信你。”

朱瞻基浑身似充满了力量,烫的他心里发热。

他亲了亲胡善祥的额头,转身跨上马,奔驰而去。

胡善祥看着他远去的背影,心里不似太子妃那么慌乱。

毕竟她知道剧情,也知道历史。

无论是哪种情况,朱瞻基都不会输。

事实证明,在太子爷和朱瞻基的联手,以及杨士奇、于谦、樊忠三人的辅助下。

汉王和赵王两个人,根本没有抵抗的余力。

要兵——朱瞻基调来了兵马。

要名——太子爷直接下旨安抚军心。

别看这些军队是在汉王和赵王两人手里掌握着。

可那又怎样呢?

军人军人,军队也是人组成的,心里自有一杆秤。

又不是听话的傀儡。

一来,太子爷登基别管是多么仓促,他是不是储君?

是不是皇上亲封的储君?

封了储君,甚至连皇太孙都册封了,又把监国权力给了太子爷。

这意味着什么还不够明显吗?

那就是说,皇上在外打仗,若出了什么意外,就由太子继位。

所以太子爷继位,合情合理合法。

汉王赵王要反,那就是反贼啊!

二来,太子爷仁义。

下旨说让他们拔营回京呐!

这些将士们,在外面打了一年半的苦战。

若是打赢了也就算了,偏偏屡屡战败,不但打不赢,还有性命之忧,谁不想撤兵啊?

太子爷这封旨意,无疑是极大的安抚了军心。

直接不管汉王赵王了。

汉王和赵王发现自己无力回天后,也只能束手就擒了。